Hubert Wang

I am
Hubert Wang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Find fun things here!

Ten Types of Japanese Residences《十宅论》(上)

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满足于现状并始终抱有梦想。
 
本文是隈研吾《十宅论》的摘文上篇。

分类的前提

…这样的规矩,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象征』。例如,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这就是『学院派』世界里所谓的象征。

在日本有本书叫做《金魂卷》。《金魂卷》中不断地提出『场所』的问题。同样是一副网球拍,如果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就是『完美有钱人』的象征,但如果放在另一个特定的场所,就成了穷光蛋向周围人炫耀的资本。同样一件东西,因其所处的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成了截然不同的象征。

本书是以住宅的样式差异作为『场所』的分类标准的。住宅样式的差异就代表着住宅主人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能够支配不断扩展的象征作用的整体。这就是本书的前提。

凭借以场所为中心的象征主义,也能够同时对『拉斯维加斯式』的西式象征主义不足的一面进行批判和完善。

01 单身公寓派

单身公寓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是特别值得一提的空间发明。纽约也有专门提供给单身者用的都市住宅,被称作“studio”,也是具备浴室、厕所、厨房的『混凝土匣子』,只不过大小与日本的『单身公寓』不同。

从来没有完全独创的空间发明。一般都是有一个现有的空间模型,我们将它的用途改变一下,就称之为空间发明了。例如,人们以罗马的大浴场为原型发明了近代大规模的驿馆空间。『单身公寓』的原型则是旅馆的客房,而且是商务旅馆的单间。

更有意思的是,『单身公寓』的空间并不仅仅是以旅馆客房为原型,他还以各种方式突出强调其与旅馆客房的相似之处。

『单身公寓』的宣传单稍微改几个字,就能变成商务旅馆单间的宣传册。究竟为什么『单身公寓』会以旅馆为空间原型,并且还要固执地强调其相似性呢?

其实对住在『单身公寓』里的人们来说,旅馆有着以下两种象征意义,也可以说是以下两种事物的暗喻:其一是旅行,其二是性爱。

因此,旅馆就有了明显的双重象征意义,即游荡和性的暗示象征意义 [connotative]。『单身公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被接受,且在建筑界站稳了脚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利用『旅馆』这个空间模型,成功地满足了都市单身生活者对空间的理想和欲望。

旅行其实意味着空间的扩展,而性则意味着与他人的交流。

床是性的重要象征本体,而且视觉上也占了很大空间,因此床的摆放位置和设计构思 [不只是床体,还包括床罩] 需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除了床以外,电话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电话并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它是否能够发挥实际的用处也并不重要。『单身公寓』中设置的电话只是与外界尚有联系的象征,是用来安慰居住者的。

电视的作用也不逊于电话。单身公寓居住者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开着电视跟朋友聊天。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不开着电视,就没有情绪,这是因为电视与电话一样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衔接,使『密室』能与外部世界有所联系。

在丸井要用信用卡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是『单身公寓』的居住者可以接受的。或者可以说信用卡支付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支付方式。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在任何方面都『延迟』 [即 moratorium]。而且万一他们自己无法支付,还有向父母求救的特权。

02 清里食宿公寓派

... 可以用来参考的原型还有很多,但最基础的还是把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作为食宿公寓的原型,也可以说『食宿公寓派』的住宅是西式私家住宅的复制品。

这个复制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的『断片性』,即私家住宅是不能原封不动地被拷贝过来的。

在茶道的世界里,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对中国文化——唐物——的崇拜。而唐物点前需要的则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断片』。也就是说只需中国的茶具便足够了。只要使用中国的茶具,那么整个点茶过程就都可以被称为『唐物』了,而且这种点茶方式的地位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支撑『食宿公寓派』的也是一种崇拜,一种对西洋文化的崇拜。

... 向心力和团结的主题思想,通过住宅内的各个部分得到了反复强调。

在卫生间这个封闭的密室中,能够代表小姐、太太们 [食宿公寓派] 喜好的温柔、甜美、可爱的小东西,简直多得快要放不下了,俨然是个拥挤的别样世界。

这些多得几乎过剩的『符号』的泛滥代表了什么意义呢?这正是符合埃德蒙 · 利奇 [Edmund Leach] 所说的——象征作用在边界领域的展开。他认为人类总是将污秽和混乱排除在秩序之外,而且通过在秩序内部与外部的临界领域展开各种象征作用,来守护秩序。『食宿公寓派』的居住者对于污秽和混乱尤其敏感,他们保护家庭内部的团结和秩序免受侵扰的意念也非常强烈。所以在内部与污秽、混乱的外部的临界领域——玄关和卫生间才会有如此集中的、其他派别不曾有过的高密度象征作用的展开。

『食宿公寓派』意义最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象征了家庭 [私家住宅],同时还象征着旅行。『食宿公寓派』与『单身公寓派』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如果说两方的『旅行』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一方的旅行指的是在都市里游荡、徬徨的旅行,另一方则是为了逃避都市的旅行。

充分利用植物也是『食宿公寓派』的特征。露台、封闭阳台,甚至是卫生间,都摆放着植物。这样就起到了强调『自然』,同时排除『都市』的作用。

为什么要同时象征『定居』和『旅行』呢?

一旦成了家,对新家庭就会抱有不同寻常的幻想和希望。然而同时,对于已经有了家庭、定居下来的事实,也存在着强烈的抵抗和不安。这种双重束缚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食宿公寓派』产生契机的双重束缚状态,与日本人传统的住宅观是相同的。比如江户的大名宅邸、武家宅邸,这些武士的宅邸虽然已经建在了都市的中心,但却避免向大路去夸示自己,只是隐身于篱笆和庭院的深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日本独有的都市住宅形态里面,包含着日本人独特的双重意义的住宅观。拥有这种住宅观,一方面会向都市靠拢,另一方面,又会想要逃向自然。倾向于都市的一面同时也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渴望,而逃向自然的一面又显示出对现实世界拒绝和蔑视的感情倾向 [摘注:像是西雅图市中心的 Wa’z Seattle 日料餐厅]。在食宿公寓派的住宅里,也会不时地流露出围绕着都市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紧张气氛。

03 咖啡吧派

咖啡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咖啡吧持有的理念与如今的俱乐部、小饭馆、K歌吧都不同。那儿没有女人 [女公关、小姐] 在旁边缠着你,当然也没有陪酒女。像这些有关性或者性暗示的服务,那儿是不会提供的。所以由那些服务滋生出的、与性有关的人际关系也就不存在了。

店主人与新客人或住在附近的熟客之间产生的那种带有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在咖啡吧里也是看不到的。还有,像在K歌吧里那样,同属一个企业的同事们边饮酒唱歌,边借此来确认彼此之间根深蒂固的共同体关系,并对其进一步强化的这种人际,也绝不会存在于咖啡吧中。咖啡吧的理念,是这样一切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都排除在外。而俱乐部、小饭馆、K歌吧的理念是恰好相反的,它们是借助酒力来强化、促进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在日本社会里,酒精从来都是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的暗喻。从前的酒吧都是最大限度地活用这个暗喻,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再次确认的场所。但咖啡吧却是个异端。

那究竟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去咖啡吧呢?就是因为在那儿他们能够审视自我。虽说是『审视自我』,但又并非与内省、自我剖析这些沉闷的东西同一性质,也不是单纯来享受咖啡吧的情调和空间。他们不是来享受这里的空间的,而是沉浸到这个空间里,陶醉于欣赏自身的姿态。这大概称得上是极为自恋的空间享乐方式了。[摘注:像是本科时候喜欢呆在华科菲咖乐的感受。]

咖啡吧这个空间的基本意义,在于里面有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客人能够暂时远离本身所处的位置,从别处来看自己。这双眼睛会要求他们的『演技』,也会要求咖啡吧的空间成为他们可以发挥演技的最佳舞台装置。也就是说,客人希望咖啡吧的空间能够具备舞台的特性。而事实上,咖啡吧也的确与现实中用于表演的舞台装置有很多共通之处。

咖啡吧和舞台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两者同属『伽蓝空间』。[译注:『迦蓝空间』原本是指『佛教空间』即修行的空间,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建筑风格,指与信仰有关的建筑,或是简单的带有宗教气息的建筑空间。] 咖啡吧应该像『珈蓝空间』那样不会有多余的东西,只具中性色彩。

…『空间演出法』的照明方式,在咖啡吧里是唱主角的。因此,一定要能发出集中的、细而窄的光束,而不是四处发散的光面。在这样的照明设施下,一束光打向客人的桌子,黑暗中浮现出一杯巴黎水,光束经大理石桌面反射后,柔和地抚上客人的面庞,旁边的墙壁上洒下一片光晕,连不着一物的纯白的天花板上,也变得光影斑驳了。[摘注:像是上海和平饭店爵士吧的装饰艺术风格 Art Deco。]

支持咖啡吧派住宅的人群,同样是支持咖啡吧的人群,即生活有一定富余程度的都市单身者们。他们只承认那是一所住宅,而拒绝承认他是一个家。这样逆反的调子存在于『咖啡吧派』的住宅的根基里。被拒绝承认的家庭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曾经所属的父母的家;另一种是自己未来的家,那被认为是给都市单身者的优雅生活画上休止符的地方。身处过去、未来两个家庭的夹缝里,居住者就干脆把两者都拒绝并排除在外。其结果,就是把独身一人的自己,置于一种舞台装置中来审视、验证。这就是『咖啡吧派』住宅的主题所在。

其实,『咖啡吧派』能够真正在自己住宅里度过的时间是很少的。从这仅有的时间里再挤出整理屋子的时间就更难了。因此,时间一久,那些生活必需品就必然会产生『生活臭』,而这种生活臭与都市单身者的孤独的『表演』是完全对立的。咖啡吧的做法是,将『不干净』的部分隔离在客人的视线之外。但这样做的结果又造成了非常矛盾 [paradoxical] 的局面。矛盾来自于『咖啡吧派』新型住宅所继承的日本住宅的传统——『净』空间与『不净』空间二分法,而这种严格的空间二分法恰是『咖啡吧派』住宅的特色之处。

『咖啡吧派』一般都如何选择椅子呢?

除了价格不能便宜之外,还一定要是意大利制造或者意大利风格的椅子。像宜家 [IKEA]、革新者 [Innovator] 之类带有北欧风格的东西,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样式简单的原木家具,会使他们联想到北欧,北欧象征着有序的福利型社会,象征着享受社会福利、生活富足的老夫妇,象征着富足却又节俭、朴素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意大利象征的则是不安定的社会形式、享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兰博基尼共产主义者』 [Lamborghini Communist]。『咖啡吧派』的理想状态也是如此:一方面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反对家庭生活和定居生活的激进 [radicalism] 主义者。

『咖啡吧派』住宅的主流居住者,是单身的公司职员。由于所供职的公司不论名气还是薪水都是一流的,所以托公司的福,他们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其实在公司的庇护下,就如同在父母的庇护下一样,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想要忽略『自己是在公司庇护下的事实』。

无论公司还是家庭,他们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公司方面,要么继续身陷公司这个共同体里面,要么就辞职离开;家庭方面,要么维持自己的家庭,同时接受家庭的束缚,要么到老都过着都市单身者的生活。

其实,『咖啡吧派』只是人生中一个过渡期的表现形式,『咖啡吧派』住宅也只是在婚姻的『审判』来临之前,为度过短暂又空虚的迟滞时期而准备的一种住宅样式。『咖啡吧派』自己也明白,这种住宅形式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想要至少在这段可以维持的时期内,利用这样的空间好好享受优雅、快乐的单身生活。

04 哈比达派

中档价位的商品是哈比达家具店的主流商品。所谓的『哈比达派』就是由哈比达家具店里的商品作为主要构成因素的住宅。

『哈比达派』的主流居住者是所谓的『团块时代』即战后的婴儿潮世代,不像『咖啡吧派』那样排斥家庭,也不喜欢在『舞台装置』中审视,他们是能够从正面接受家庭生活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从正面』接受,这就是『哈比达派』住宅居住者的特征。

从青春时代开始就爱跟人理论,这就是婴儿潮世代。『咖啡吧派』的田中康夫曾形容『哈比达派』是『任何事情都要据理力争的兄长们』。也有笑话说:『他们对于晨浴能使人心情愉快这件事,都一定要讲出一番道理来。』

能将『哈比达派』这种『凡事要讲理』的性格与他们的居住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代主义的概念。『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含义丰富、难以界定的。[摘注:Macy’s 曾在商场里办包豪斯展。现在看来现代主义和 Macy’s 有不谋而合的契合:价格适中且实用主义。]

因为有着各自不同的结论,所以你会看到『哈比达派』的人们,有人住在私家住宅里,有人住在公寓里;有人住在东村山,也有人住在代代木上原。而住宅的外观也是各不相同,从中很难看出像『食宿公寓派』住宅那样统一的风格。但『食宿公寓派』那样的住宅,却是被严格否定的。『哈比达派』的这种心口不一的两面性姿态,恰是与现代主义共同的地方,而由此引出的不喜装饰这一点,也同样符合现代主义的理念。甚至还有现代建筑师断言『装饰是罪』。

生活处对于食宿公寓派的意义,就相当于狗尿对于狗的意义。

哈比达家具店里那些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中档品,日本本国就可以开发、生产。即便是这样,也一定要冠以『哈比达』的名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24小时便利店连锁店统称 7-Eleven,连锁餐厅都叫做 Denny’s。巧的是,这两家连锁店的常客都是『哈比达派』,而且他们的基本经营理念,正是『哈比达派』所信奉的『合理主义』——通过调查分析顾客的需求来安排合理的产品配置;以合理的物流系统做基础定制合适的价格,严格按照服务守则上的要求提供合理的服务。

日本的『合理主义』和『功能主义』,最初都来自于欧美国家。这样的本源意识现在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构造,因此,在日本人眼里『合理主义』几乎就是『舶来品』,没有国外的背景做支撑,『合理主义』是无法得到认同的。

(未完待续,您可以跳转到下篇继续阅读

1949
TOC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