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不死,只是换了种活法
封面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纸质书的衰落是否意味着封面设计的消亡?
封面有什么新活法?
我有看书的习惯,因为这,在个人博客里面给看过的好书开辟了一块地。随着收藏的丰富,我发现这块地挺好看,各式封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直到今天看到《博弈之美》,想加入这块地的时候我产生了犹豫:正楷四个字博弈之美加上握手图标在所有封面里面都是奇葩(丑)的存在。
电子书的爆发式增长对封面及封面设计意味着什么?网络小说对封面的轻视是不是说明封面已经不再重要?如果纸质书消亡,封面是否也会随之消失?
1. 封面是什么
在20世纪的时候,羊皮质地的封面用来保护内页免受磨损、晒伤。但是在书籍数字化程度逐渐上升的现在,这种保护作用已经几乎消失了。
从一个好玩儿的角度看皮肤对于人的作用:它帮助人成为独立的个体。从物质层面看,对『单个人』的定义是不是可以定义成封闭皮肤及其包含的物质?(虽然这个定义有点恶心)
书的皮肤在现代,起的区分作用远远大于保护作用:
准确的说是前言的视觉表现。
Peter Mendelsund(彼得·门德尔桑德),Knopf 出版集团的艺术副总监、《龙文身的女孩》美版封面设计者(本文后面有图),在 DesignThinkers 2013 会议发言上,认为封面是对文章内容的诠释和引导。
它是书的文字和外部世界的分隔,在保护内容的同时向世界展示内容:
不管你意识到没有,在潜意识中,我们都把书的封面当做书的标签(或者用代码的索引来形容)。
想象你在图书馆找一本书,最先匹配的方式很可能是扫过一大堆书,找印象中的封面:
封面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封面的商业价值在于促进销售。当看到知乎盐系列的封面,第一印象可能是简单,第二印象可能是便宜。封面设计里面包含着设计者对用户的暗示,这种暗示往往对销售有益。
以《毒蜘蛛之死》为例,刻意宣传两套设计随机发放,实际上可能权衡了一些读者为了收集齐封面而多买的心态:
书籍再版为什么要换封面?新封面会不会是为了给读者一种『这是新书』的心理暗示,避免读者因为内容相同而不买账:
2. 纸质书的衰落是否意味着封面设计的消亡?
从事实角度看,封面在电子世界里面确实逐渐消失。彼得·门德尔桑德在他的博文里列举了一系列书皮的作用,然而最后一句话话锋一转:
Kindle是实践者,点击Kindle阅读列表(列表里面没有封面)中的任何一本书,直接跳转到第一章第一节。为了看封面,你得连续点击N次后退,才能跳过目录和前言看到封面。
在这样的电子产品里面,封面已经被极度弱化了,因为我们在网上买书的时候,依靠数据搜索。
iBooks没有放弃封面,任何一本书从列表里面点击阅读的时候,封面都会先显示2秒,似乎在说明封面不会消亡,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更少的展示面积意味着更精简的内容,然而电子书有个不容忽视的优势:能将多个封面放到一起展示(纸质书当然也可以,但是为了节省空间我们一般不会平铺):
更有趣的是,这样的拼图设计能反过来促进销售,用户企图获得完整拼图:
有趣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封面在电子世界里真的只是被限制了大小吗?事实是,也可以考虑通过单独发布封面的形式解放封面大小限制:
封面化的内页
苹果电子杂志刚出来的时候被称作纸质杂志的救星。
虽然到现在电子杂志发展并不乐观,但是内页就像封面的特色已经深深烙印:
参考引用:
1 - Book Cover Design: Is this the End of an Era for Graphic Designers? - Jesyka Bastelak
2 - Hack the Cover - Craig Mod
3 - A Renowned Book Cover Designer on the Utility of Book Jackets in a Digital World - Peter Mendelsund
4 - Peter Mendelsund:阅读,思考,设计 - Mira Ying
5 - DesignThinkers 2013 Conference Speech Video
作者署名:Hongyang Wang, http://mr-why.com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