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rt Wang

I am
Hubert Wang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Find fun things here!

纸媒不死,死的是传统纸媒销售方式

纸媒的敌人不是新媒体——快餐阅读和捧书卒读是两种体验。
纸媒的敌人是电商——价格上的劣势可以通过改变销售方式弥补。

预计15号的留学申请工作量因为13号晚上没睡而减半,搞到半天休息时间。

去楚河汉街闲逛找吃的,路过文轩书店,半下午就搭进去了。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想法。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刚进文轩书店,摆在门口的就是艺术类,一堆解析梵高的书,加上一堆新艺术家的画作。在一堆书里面,瞬间被这样骚气的封面吸引住了:

▼ 小顾聊绘画·贰
![](~/1205412-2c9ac87cde8bfddf.png) 然后拿着翻看,图文并茂,最关键是文字部分,看到的地方刚好是剖析某个画家不想娶人,偏偏又把给对方看的自画像画得帅气无比。这种不愿为任何事情折损自己帅气容貌的执着态度不正是和我英雄所见略同吗?当即决定要买。翻过来看价格,39.8人民币。 摸摸毛爷爷,还是拿出手机拍照,打算回去当当上买便宜不少。感觉还是挺愧疚,有种看人妹子漂亮但是嫌贵就上某软件约一个便宜的那种罪恶感。 这个时候有趣的事情来了,转过头去发现一个阿姨在拍封面,往前走两步一个小姑娘在拍封面,再转身一个大叔在拍封面。真是人人都有互联网思维。 去书店看书,看上眼的就拍封面回去买,这样的心态说明了什么? **说明纸媒不死** 为什么明明可以在家里泡杯咖啡上网浏览当当亚马逊狗东某猫买书却偏偏要这么辛苦天寒地冻跑这么远来书店客串摄影师? 因为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排版、纸张、书封、腰封、书脊、大小。当电子书用一张295X420像素的模糊封面图统一所有书籍,这种装帧艺术彻底没有了:
▼ 恋上书|一本书是如何做出来的

▼ 肥肉(书)

因为逛书店获得的是多重感官认知,视觉、触觉、嗅觉(墨香)、听觉(书店背景音乐)。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九季里面有一集,说飞行器应该携带怎样的信息能保证外星人获得信息。最后的结果是触觉+视觉,因为外星人不一定看得见,但就目前人类认知而言,还不存在没有形态、不具备触觉的生命体。当逛书店的时候,触碰到纸质书本身就是一种与冰凉金属截然不同的快感:

▼ left: 贫者之美,硬质书壳,手感非常好;right: 人与土地,书脊设计得可以完全翻开书页

因为书店分类的多样性。有专柜是专门放心理医生写的书籍;有专柜是专门放涂色书。实体书店的分类可以依据销售量快速调整。电商书籍为了全面呈现书籍,也因为书籍分类调整意味着大量代码工作量,分类一般比较固定。

因为内心满足感。如果我逛街逛了一下午,会觉得没学到什么。但是逛书店逛了一下午,想想就觉得逼格高。

因为版本更新迅速。电商书籍便宜大多是因为版本更新之后,前版书籍降价所以价格低。逛了一下午书店,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和不一样的长相:

▼ 肠子 | left new right old

▼ 佐藤可士和经营术 | left new right old

因为预览方式的差异。书店里面可以翻到任何一页看任何内容,图画、问题、字体、字大小、排版都是作者想要呈现的。电商能呈现的最多是寥寥几段内容和统一的排版。

在书店拍照回去买是一种下意识的判断,因为网上更便宜能省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逛书店对这些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纸媒(更具体说是实体书店)应对电商的方式应该是充分挖掘优势,同时吸取电商的做法来弥补劣势。

从一个普通的实体书店书籍购买者,我希望得到的体验是这样的:

看到吸引我的封面能随便翻看。看完之后能有方法看读过这本书的人的评价。确定要买的话我希望看到能获得的最优惠的价格。送书上门,而不是我自己抱回去。

有一种方法能比较方便的做到这一点:每本提供跟读者试看的书籍贴上二维码,标上能提供的最低价格。用户扫二维码进书店自己的网上平台(或者豆瓣读书之类的读书平台,按照访问量分成),看别人读后感。这个平台可以提供在线下单,下单之后送货服务既可以书店自己提供,也可以联合电商分成。


作者署名:Hongyang Wang, http://mr-why.com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1542
TOC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